工程案例|Case
废水回用技术-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来源:东隆环保科技 日期:2014-07-01
在废水回用技术中泥龄对于生物脱氮工艺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理论上讲,为保证连续流反应器中有数量足够且性能稳定的硝化和反硝化菌,必须使微生物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即污泥泥龄SRT)大于硝化和反硝化菌的最小世代期(即它们最大比增长速率的倒数)。作为硝化过程的主体,硝化菌通常都属于自养型专性好氧菌。这类微生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繁殖速度慢,世代时间长。一般而言,生物脱氮工艺的污泥泥龄可以计算,但应按计算值乘2倍以上的安全系数取值,一般应控制在3~5d以上。有的可高达10~15d,较长的泥龄可增加生物硝化的能力,并可减轻有毒物质的抑制作用。而反硝化菌是兼性菌,反硝化段的泥龄主要取决于需反硝化的硝酸盐与可利用的BOD的比值,所需泥龄比硝化菌小得多。对于生物除磷系统而言,泥磷越长,污泥含磷量越低,去除单位质量的磷需消耗的BOD越多。此外,还会由于有机物的不足而使污泥发生“自溶”现象,致使磷溶解及排泥量减少而导致除磷效果的降低;泥龄越短,污泥含磷量越高,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而去除的磷量也就越多。资料表明,以除磷为目的的 除磷工艺的污泥龄一般应控制在3.5~7d。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日益严重,对城市污水中氮、磷的去除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去除氮、磷所需的环境条件相互矛盾,要达到同时去除氮、磷的目的,有必要先弄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生物脱氮的反硝化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磷源以保证一定的碳氮比,使反硝化反应能顺利地进行。反硝化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使硝酸盐中的氮转变为氮气从废水中释放出来。在实际工程中,反硝化菌主要利用易于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为碳源,此时反硝化反应速率较快。缺氧区则可以有较小的容积。一般认为,当废水中的BOD5和TKN之比在5~8时。可认为废水中的碳源是足够的。废水生物除磷工艺中厌氧段有机物质的含量、种类及其微生物营养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是指BOD5/TP)是影响聚磷菌及摄磷效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控制因素。就厌氧段的有机物质的种类而言,聚磷菌将优先吸收分子量较小的低级脂肪酸类物质。研究表明,若要使出水中磷含量控制在1.0mg/L以下,进水中的BOD5/TP应控制在20~30。也有人指出,进水中的BOD5/TP值至少要高于15,才能保证聚磷菌有足够的基质需求而获得良好的除磷效果。
在生物除磷脱氮工艺中,由于厌氧区的释磷消耗了大量的易于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缺氧区反硝化过程的进行。考虑到我国城市污水BOD普遍偏低的情况,磷的达标处理是相当困难的。K.S Kim等在Phostrip工艺曝气池前设反硝化段,强化了脱氮功能,同时也避免了二沉池回流污泥中高浓度硝酸盐对释磷的抑制。该工艺耐冲击负荷,缺点是工艺流程复杂,运行管理不便。近年来,国外公司向中国推荐设计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出水总磷也只能保证达到1mg/L,而且还预备看化学除磷措施,东莞市东隆环保科技废水回用先生说如是。
上一篇:中水回用技术-生物滤池介绍
下一篇:没有了